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工作室介绍 >  临证思辨
caseXqBoxCenterLmenu

乔成林教授*肾性水肿的临证经验

2023.09.20
阅读:101次

乔成林教授*肾性水肿的临证经验

吴喜利  董  盛Δ            安  鹏  叶冰玉  刘军花

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(西安 710004)

    摘  要  目的:总结乔成林教授辨证论治肾性水肿的经验。方法:依据中医药理论及现代医学对该病 的认识,收集整理老中医药*乔成林教授的医案,临证经验,并进行归纳总结。结论:提出 针对肾性水肿“温阳兼祛邪,善后重温补”的治则,临证多以*温阳,利湿化浊为基本思路 选用黄芪五苓散、真武汤、济生肾气汤、温阳化浊方等方剂进行辨证施治,充分体现了老师 “治水必先化气,化气必先温通”的学术思想。

主题词  肾脏疾病/ 辨证论治  @ 乔成林

【中图分类号】  R692    【文章标识码】    A doi:10.3969 /j.issn.1000-7369.2014.08.054

乔成林教授,主任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,在中医、 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方面具有深厚造诣,笔者有 幸跟师学习,受益匪浅,现将老师*肾性水肿临证经 验总结如下。

    水肿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 理表现,而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的功能障碍造成的机 体水肿,临床上多*于组织疏松部位,如眼睑或颜 面,然后发展至足背、下肢,重时可出现胸腹水,波及全 身,同时伴有其他肾病的征象,如高血压、蛋白尿、血尿 等[1] 。具有缠绵难愈、极易反复的特点,不少患者需 长期服用*药物,更有部分患者虽服用*药物,但 水肿亦难以完全消退,肾性水肿已成为困扰肾病患者 和肾脏内科医生的临床问题[2-3] 。现代医学认为本病 病理机制比较复杂,临床西药*虽有一定*,但副 作用较大,而中医药*凸显其优势,因此利用中医理 论进行辨证施治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1   对肾性水肿病机的认识  肾性水肿是肾脏内 科常见临床症状之一,因其病程不同,其发病机理亦有 所不同。祖国医学认为肺失宣降,脾失运化,肾失所主 是导致水肿的病理基础,属于中医“*”、“水气”等 病证的范畴。早在《素问· 水热穴论》中明确指出本 病“其本在肾,其末在肺。”《景岳全书·肿胀》云“凡水 肿等证,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,盖水为至阴,故其本 在肾 ;水化于气,故其标在肺 ;水唯畏土,故其制在脾。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,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,肾 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”,充分论述了水肿辨证,病位多 在肺、脾、肾三脏,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,水不化气,湿

聚而成水肿[4-5]。

    我们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老师多年的临证经 验,认为该病的发病是本虚标实,阳虚是本,浊邪潴留 是标,阳虚以肾阳虚为主,兼以脾阳虚 ;浊邪指的是水 湿、瘀(血) 等。脾肾阳虚,阳气不足,气不化水,而致 水湿、瘀血阻滞体内,脾虚不摄,肾虚不固,则精微物质 如蛋白等自小便而出。据此老师提出“温阳兼祛邪, 善后重温补”的治则,临证多以*温阳,利湿化浊为 基本思路选用黄芪五苓散、真武汤、济生肾气汤、温阳 化浊方等方剂进行辨证施治,充分体现了老师“治水 必先化气,化气必先温通”的学术思想。

2     肾性水肿的辨证施治

   水湿浸渍(浸淫) 型 浮肿,小便短少不利,胸闷、腹胀、身重困倦、泄泻,渴不 思饮,苔白腻,脉浮或浮数,为水湿内侵,脾气受困,脾 阳不振,土不制水所致。方选老师自拟之温阳化气,健 脾利水黄芪五苓散方(黄芪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、白术、 桂枝、益母草、金樱子、芡实)进行加减施治。

    阳虚水泛型 面浮身肿,腰以下为甚,小便不利,腰 酸冷痛,四肢厥冷沉重,畏寒神疲,面色微黄,舌淡体胖 大,有齿痕,苔白,脉沉细,系脾阳虚则湿难运化,肾阳 虚,不足化水而致。方选温阳利水之真武汤( 黑附片、 茯苓、白术、白芍、生姜) 加金樱子、芡实、生黄芪随证 施治。

    值得注意的是 若浮肿日久,水不化气,湿阻中焦, 郁而化热,症见食纳呆滞,腰膝冷痛,舌苔黄腻,脉弦滑 者( 阳虚为本,湿热标实),老师多主张标本兼治,用黄 芪五苓散 + 真武汤 + 三仁汤以宣畅三焦气机,温阳利 水,取其“气行则水行”之意,标本同治。

    典型病例   王某,男,60 岁,2013 年 9 月 16  日, 以“胸闷伴双下肢浮肿 1 年余,加重 5d”就诊。 既往有2 型糖尿病病史 13 年( 口服二甲双胍片 500mg ,3 次/  d),有高血压病史 3 年( 口服缬沙坦胶囊 80mg ,1d1  次 ;硝苯地平缓释片 20mg ,1d1 次 ),血糖及血压控 制平稳。诊见 :面色晦暗,倦怠乏力,颜面浮肿,双下肢 浮肿,阴囊肿胀透亮,平躺胸闷,食纳、睡眠可,小便量 少,大便稀软,舌质红,体胖大有齿痕,苔黄厚腻,脉沉 细弱。测血压 132 /78mmHg ;查体 :慢性肾病病容,眼 睑水肿,腹部膨隆,无压痛及反跳痛,双侧肾区叩击痛 ( + ),移动性浊音( + ) 可疑,双下肢中度水肿。辅助 检查 :①生化全套示 :蛋白 58.7 g / L,白蛋白 30.7 g /  L,球蛋白 28.0 g / L,尿素 14.08 mmol / L,血肌酐 260.   50 umol / L,尿酸 506 umol / L,胱抑素 C 2.35 mg / L,总 胆固醇 6.19 mmol / L;②24h 尿蛋白定量 7622.60 mg /  24h(2000ml,3811.30 mg / L) ; ③尿常规示 :红细胞计 数 68.5 个/ μL,隐血 + 1,尿蛋白 + 3,尿糖 + 1 。诊为 2  型糖尿病性肾病,慢性肾衰,辨证为本虚标实证之水 肿,本虚为脾肾阳虚,标实为湿热内蕴,以“温阳利水, 固精泄浊 ;宣畅气机,清热利湿”为治则标本兼治,方 选五苓散加真武汤与三仁汤加减施治。* :生黄芪、 金樱子各 50g,猪苓、生 薏米、芡 实、车 前子 ( 包) 各 30g,桂枝 20g,茯苓、白术、黑附片(先煎)、杏仁、僵蚕、 蝉蜕各 15g,白蔻仁、泽泻各 10g,6 剂 水煎服,200mL, 1d2 次。复诊(2013-09-22) :患者面色好转,颜面浮肿 明显消退,阴囊及双下肢浮肿*,余证同前。效不更 方,继续原方案加减施治。 * :生黄芪、金樱子各 50g,桂枝 20g,猪苓、生薏米、芡实、车前子(包)、煅牡 蛎、煅龙骨各 30g,茯苓、白术、黑附片(先煎)、杏仁、僵 蚕、蝉蜕各 15g,生大黄(后下)、川芎各 12g,泽泻、白蔻 仁各 10g,7 剂,水煎服,200mL,1d2 次。 复诊(2013- 09-29) :患者浮肿消退,倦怠乏力症状明显改善,舌质 淡,苔薄白,脉沉细,无明显其他特殊不适。复查 :①尿 常规示 :尿蛋白 3 + ;②24h 尿蛋白定量 4487.78mg /  24h(2650mL,1693.50mg / L) 。 *方案改为温阳利 水,固精化浊之温阳化浊方加减。* :生黄芪、金樱 子各 50g,芡实、煅牡蛎、煅龙骨、车前子(包)、猪苓各 30g,桂枝 20g,泽泻 10g,白术、茯苓、黑附片(先煎)、僵 蚕、蝉蜕各 15g,川芎、生大黄(后下) 各 12g,10 剂,水 煎服,200mL,1d2 次,10 剂后继续门诊*。生活调 理 :禁食豆制品,低盐低脂*蛋白糖尿病饮食 ;注意 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 ;避风寒,若出现感冒症状及其他 不适,及时就诊。

    脾肾虚衰型 小便不利,腰膝酸软,浮肿,或不肿, 伴或不伴腰以下肿甚,舌质淡,苔薄白或薄黄,脉沉细 弱,水肿反复消长不已,日久脾肾虚衰,水不化气,而致 水寒内聚。治以温补脾肾,化气利水,方选济生肾气汤(熟地黄、山萸 肉、炒 山药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黑 附 片、桂枝、车前子、川牛膝)“益火之原,以消阴翳”,加 生黄芪、金樱子、芡实、随症施治。

    典型病例   刘某,女,39 岁,2013 年 7 月 3  日,以 “颜面及四肢肿胀反复发作 1 年余”就诊。 既往患者 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 1 年,无其他急慢性疾病病史。 诊见 :颜面及四肢浮肿,乏力,怕冷,食纳可,喜热饮,睡 眠可,小便清长,大便溏泄,2 ~3 次/ d,舌质淡红,苔薄 白,脉沉细。无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不适症状。测血压 105 /66mmHg ;查体 :面色黄胖,颜面肿胀,眼睑浮肿,肾 区无叩击痛,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。辅助检查 :①尿 常规示 :隐血 +   -,尿蛋 白 + 1 。诊为慢性肾小球肾 炎,辨证为脾肾阳虚之水肿,*采用温阳化气,利水 渗湿,方选济生肾气汤加减。* :生地黄、山萸肉、炒 山药、茯苓各 15g,牡丹皮、茜草炭、白茅根、泽泻、黑附 片(先煎)、桂枝各 10g,车前子(包)、芡实各 30g,生黄 芪、金樱子各 50g,14 剂水煎服,200mL,2 次/ d ;复诊 (2013-07-17) :患者诸症悉除,病情平稳,无明显不适, 复查尿常规正常。遂给予患者济生肾气丸 15 丸,1d3  次,服用 3 月。嘱患者期间若有不适,请及时就诊。

    湿浊内阻型 面色萎黄,乏力,浮肿,伴或不伴腰以 下肿甚,小便不利,腰膝酸软,舌质淡或绛,苔薄白或薄 黄,脉沉细弱或弦滑,系湿浊内停日久,浊困脾肾之阳 而致。治以温肾健脾,固精化浊方选自拟方温阳化浊 方(黑附片、生大黄、生黄芪、泽兰、川芎、山萸肉、金樱 子、芡实、桂枝、茯苓、车前子)加减施治。

    典型病例   薛某,男,35 岁,2013 年 6 月 17  日, 以“颜面、双下肢浮肿伴肾功能异常 50 余天”初诊。 既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4 年( 口服贝那普利片 20mg,1  次/ d),血压控制平稳。诊见 :体形肥胖,面色黧黑,倦 怠乏力,颜面及双下肢浮肿,腰部酸困不适,怕冷,食 纳、睡眠可,大小便正常,舌质淡,胖大有齿痕,舌下静 脉迂曲,苔白厚腻,脉沉弦细。测血压 124 /83mmHg ; 查体 :慢性肾病病容,颜面及眼睑浮肿,双肾区无叩击 痛(-),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。辅助检查 :①肾功能 及血脂 :尿素氮 15.53mmol / L,肌酐 360.9umol / L,胱 抑素 C 4.02mg / L,尿酸 554.2umol / L,甘油三酯 4.   91mmol / L;②尿常规 :白细胞 37.8 / uL,尿蛋白 3 + ,隐 血 2 + (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*附属医院,2013.6.   6) 。诊为慢性肾衰,辨证为本虚标实,阳虚浊阻之水 肿,*以    

    “温肾健脾,固精化浊”为治则,方选温阳化 浊方加减施治。* :金樱子、生黄芪各 50g,茯苓、芡 实、煅牡蛎各 30g,黑附片(先煎)、川芎、泽泻各 12g,白 蒺藜、山萸肉、猪苓各 15g,桂枝、车前子(包)各 20g,白 术、生大黄(后下)各 10g,14 剂水煎服,200mL 1d2 次 复诊(2013-07-03) :患者颜面及双下肢无明显浮肿,倦 怠乏力及怕冷症状较前好转,腰部酸困不适改善不明 显,舌下静脉迂曲较前好转,舌质胖大,无明显齿痕,舌 苔白腻较前消退,脉沉弦有力。 复查 : ①肾功能检查 示 :尿素 21.26 mmol / L,血肌酐 318.90umol / L,胱抑素 C 4.86 mg / L ;②24h 尿蛋白定量 4415.46 mg /24h 。继 续原方案化裁施治,服 30 剂后,继续门诊*。* : 黑附片(先煎)12g,生大黄(后下)10g,金樱子、生黄芪 各 50g,芡实、茯苓、煅牡蛎、车前子(包) 各 30g,桂枝 20g,白术、川芎、山萸肉、白蒺藜、焦杜仲、川断各 15g, 30 剂,水煎服 ,200mL,1d2 次。生活调理 :禁食豆制 品,低盐低脂*蛋白饮食 ;注意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 ; 避风寒,若出现感冒症状及其他不适,及时就诊。

3    随证加减   上半身肿甚者,加桑白皮、生姜 皮、杏仁,下肢肿甚者,加牛膝、车前子、通草 ;兼有胸水 者,加防己、葶苈子 ;兼有腹水者,加苍术、大腹皮、炒苡 仁等健脾利水之品 ;腰部酸痛明显者,加用焦杜仲、川 断。值得提出的是,老师在临症中桂枝用量一般在 15 ~ 20g,在此也充分体现了老师的“治水必先温通”的学术思想。

总之,肾性水肿是慢性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2 型糖 尿病性肾病、狼疮性肾炎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病 常见证候之一,在临床中结合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具 体情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。 对于病程迁延,虚实错杂者,在*时一定要详察病 情,标本同治,在温肾健脾,固精化浊的同时重视* 通络,清热利湿等药物的应用。

参考文献

[1]  和平,丁  莉.叶传蕙教授* 肾性水肿的经验 [J].云南中医中药杂志,2010,31(1) :6-8.

[2]  宋恩峰,梅莎莎.肾病的病因学研究[J].陕西中医, 2011,32(8) :1033-1034 .

[3]  毛  炜,刘贤亮,黎创.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的 病因病机分析[J].新中医,2012,44(4) :152-153 .

[4]  樊  平,董  盛,戴双明.论*肾小球肾炎水肿的 常用大法[J].陕西中医,2009,30(9) :1195-1196 .

[5]  赵  斌. 肾性水肿辨治述略[J].浙江 中医杂志, 2011,46(10) :757-758 .

(收稿 2014-03-12;修回 2014-05-05)

路波主任医师调中之法论治疑难杂症经验

宋  诞   指导   路  波Δ         陕西中医学院 2012 级研究生(咸阳 712046)

摘  要  目的:总结路波主任医师用调中之法*疑难杂症的经验。方法:通过跟师临诊,收集整理 临床经验。结论:运用调中之法即温中祛寒法、扶土抑木法、补气升阳法运用于内科疑难杂 症的诊治,*显著,为临床辨治杂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
主题词    疑难杂症/ 辨证论治  @ 调中之法 路波

【中图分类号】  R242    【文章标识码】    A doi:10.3969 /j.issn.1000-7369.2014.08.055

    “调中之法”是路波主任医师所倡导的学术思想, 认为内科疑难杂症中调治中焦脾胃尤为重要,属中医 之胃(脾) 同病[1]。“调中之法”即温中祛寒、补气升阳 和扶土抑木的法则,其理论的内涵是运用中医阴阳五 行理论分析中焦脾胃的病因病机,并将“调中之法”贯 穿于其中,即 :在中医辨证*中,按脾胃发病传变中 阴阳及五行生克制化的自身规律,动态把握病因病机 的特点,灵活采用“调中之法”,有规律地制定个性化 的整体诊疗方案。现将笔者学习体会现总结如下。

1     温中祛寒法   温中祛寒法为温脾之阳,祛脾 之寒而设,其与建土抑木法的区别在于建土抑木法主 于胃,温中祛寒法主于脾。病者多因素体阳气不足,或 过食生冷,中阳郁遏,或过于寒凉攻伐,中气大虚,致脾 失健运,胃寒冷积。 中寒下注则传导失司,逆上则饮填 胸威胁,停留于中则心下冷痛。其主要代表法为《伤 寒论》理中汤,方中干姜温化寒滞,白术运脾燥湿,党 参、甘草益脾气。若脾土虚寒较甚,加附子以助温阳散 寒之力。《金匮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气篇》中记载治“胸 痹,心 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”的人参 汤,药味与理中汤同,但以人参为主。故此方多用于消 化系统疾患[2],但路老师认为该方运用指征为脾胃已

 陕西中医 2014 年第 35 卷第 8 期

Δ陕西省中医医院(西安 710003)



返回顶部

返回顶部